磐石游擊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磐石游擊隊中國共產黨中國東北地區領導的第一支武裝抗日隊伍,先後經歷了「磐石赤色游擊隊」、「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磐石南滿游擊隊」的演變,最後發展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1][2][3]

磐石赤色游擊隊[編輯]

磐石游擊隊創始人之一李紅光

磐石地區漢族朝鮮族雜居的地區[4]。早在1927年,馬列主義就開始在這裏傳播[1]:203。1930年8月,李紅光受中共委託在伊通縣流沙嘴子和磐石西玻璃河套地區成立了一支由20餘人組成的「磐石勞動農民赤衛隊」(簡稱「磐石勞農赤衛隊」)。同年9月,李紅光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1]:6

1930年8月,在滿洲省委巡視員陳德林的主持下,中共磐石縣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共磐石縣委。首批執行委員由朴奉(書記)、李承雨、安光勛、金光道、馮劍英5人組成[5]:30。為保護磐石縣委機關和幹部的安全,磐石縣成立了由陳玉振(隊長)、朴翰宗(副隊長)、李松波李明海4名共產黨員組成的武裝自衛隊「特務隊」。成立後,特務隊處決了當地多名漢奸地主,因此也被群眾稱為「打狗隊」。1931年8月,陳玉振被調走後,李松波接任隊長之職,特務隊人員數量擴充到7人[1]:53-54[3]

1931年12月,中共磐石中心縣委將李紅光的「磐石勞動農民赤衛隊」與磐石縣委機關的「特務隊」合併成為「磐石赤色游擊隊」。李紅光任隊長,李松波任政委。1932年1月,日本人在磐石策劃成立了親日組織「保民會」,後於同年3月成立「日本駐磐石警察分署」,引發磐石當地群眾大規模的反日除奸運動。「磐石赤色游擊隊」先後參與了「二九郭家店反日除奸鬥爭」、「四三三道崗圍敵鬥爭」、「五一反日大示威」、「五七蛤蟆河子農民大暴動」、「五八磐東反日大示威」等群眾鬥爭。[1]:11-12[3]

磐石義勇軍[編輯]

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楊林

1932年初,中共滿洲省委先後派吉林市特支書記張振國和北滿地委作兵運工作的楊君武到磐石縣開展建立抗日武裝的工作。同年4月,在磐石群眾反日鬥爭的高潮,中共滿洲省委又派滿洲省委軍委書記楊林以巡視員的身份到磐石指導建立抗日武裝的工作。通過舉行軍政幹部培訓班,磐石縣委培養了孟傑民初向辰王兆蘭李紅光朴翰宗韓浩李松波李明海等一批幹部。1932年6月4日,在楊林的主持下,原「磐石赤色游擊隊」在磐東改編為「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簡稱「磐石義勇軍」),對外宣稱「滿洲工農反日義勇軍第一軍第四縱隊」。 磐石義勇軍由30餘人組成,分為3個分隊。時任磐石縣委組織宣傳部長張振國任總(縱)隊長,縣委員楊君武任政治委員兼第一分隊長。[2]:34-35[6]:10-13[7]:167-168[8]

受1932年6月北方各省委代表聯席會議(簡稱「北方會議」)左傾思想的影響,磐石義勇軍在日軍已經佔領東北的情況下繼續將「打土豪分田地」和建立蘇維埃政權作為主要革命任務,引發當地親日派甚至有抗日傾向的中小富紳的恐慌與仇視,很快便陷入困境。1932年6月12日,義勇軍第一分隊被漢奸騙到郭家店遭到保民會武裝組織(會兵)和山林隊的夾攻,楊君武身中4槍離隊,三名隊員被打死,損失相當數量的槍支。同年8月,磐石義勇軍多次遭到來自滿洲國軍、會兵、地主武裝等的襲擊,損失慘重。[6]:13-15[2]:36[7]:168-169

1932年8月下旬,張振國被磐石縣委派往滿洲省委匯報磐石的嚴重形勢。二分隊隊長孟傑民暫時代理總隊長之職。為保護磐石義勇軍的實力,磐石縣委決定對外取消義勇軍的隊號與「常占山林抗日隊」合併。雙方一起參加了配合宋國榮譁變軍攻打磐石縣城(「磐石事件」)和攻打伊通縣何家大院的鬥爭。同年10月,磐石縣委發現常占企圖聯合其它土匪幹掉隊內的共產黨員後,旋即與常占脫離。10月23日,脫離常占後的義勇軍在樺甸蜂蜜頂子召開會議,決定將隊伍改編為4個大隊,對外報號「五洋」,孟傑民任總隊長。處於困境的義勇軍對日後發展方向迷茫,派張振國去磐石縣委敦促滿洲省委儘早派負責人過來。[6]:15-18[2]:37[7]:169

南滿游擊隊[編輯]

抗聯領袖楊靖宇

1932年11月,中共滿洲省委候補委員、軍委代書記楊靖宇被派到磐石指導工作。在樺甸蜂蜜頂子,楊靖宇對磐石義勇軍進行了整頓,明確了創建磐石游擊根據地的工作目標,取消了「五洋」隊號,並將隊伍改編為「中國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南滿游擊隊下設3個大隊。孟傑民任總隊長兼第一大隊隊長,初向臣任政治委員,王兆蘭任副總隊長,李紅光任參謀長。楊靖宇與改編後的隊伍回磐石後舉行了中共磐石第三次代表大會,改組了磐石縣委。朴文燦取替全光任磐石縣委書記。此後,楊靖宇去往海龍縣巡視。[6]:19-22[2]:37-38[7]:170-171

由於學生出身的孟傑民、初向臣、王兆蘭戰鬥經驗不足,在楊靖宇走後的十幾天內,南滿游擊隊便再度陷入困境。1933年1月1日,孟傑民被伊通大地主張博卿誘騙至伊通縣殺害。1月11日,呼蘭鎮大地主高錫甲率武裝隊攻打磐石,繼任總隊長王兆蘭和政委初向臣相繼在戰鬥中犧牲,部分隊員離隊。楊靖宇旋即返回磐石,重新整頓隊伍,任命袁德勝代理總隊長,楊靖宇親任政治委員,李松波代理參謀長。游擊隊新建教導隊,由李明海任隊長,李紅光任政委。經過四次反圍剿鬥爭後,磐石抗日游擊根據地於1933年2月至3月間基本形成。[6]:22-23[2]:38-39[7]:171-173

1933年8月15日,南滿游擊隊在玻璃河套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楊靖宇任師長兼政委,李紅光任參謀長,宋鐵岩任政治部主任。獨立師設第一、第三兩個團。一團袁德勝任團長,朴翰宗任政委,李松波任參謀長;三團韓浩任團長,曹國安任政委,李明山任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獨立師增設少年營,首任營長是朴浩[6]:47[2]:82。隨着獨立師的擴編,「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於1934年11月7日在臨江縣四道岔正式成立。1936年7月初,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1]:208-209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中國朝鮮民族史學會紅光精神教育促進會編. 《李红光和他的战友们》.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497-1447-6.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朱姝璇; 岳思平. 《东北抗日联军史》. 解放軍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065-6718-3. 
  3. ^ 3.0 3.1 3.2 党领导的东北第一支抗日武装 ——磐石赤色游击队. 抗日戰爭紀念網. 2018-11-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 侯雁飛. 磐石游击队的建立及发展原因. 《長白學刊》. 2001, (05). 
  5. ^ 中共吉林省委組織部,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吉林省檔案館編. 《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组织史资料1924.8-1987.11》.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 ISBN 7-206-02006-2. 
  6. ^ 6.0 6.1 6.2 6.3 6.4 6.5 孫繼英; 周興 宋世章.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 
  7. ^ 7.0 7.1 7.2 7.3 7.4 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著. 《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098-5741-0. 
  8. ^ 呂勛福. 东北抗联史的壮丽篇章——抗联第一军的建立与发展. 《世紀橋》. 2010, (14).